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6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本集主题:《弟子规》—总叙
1、首孝悌。 “首”,也就是做人的根本,做人的根本在孝跟弟。 “弟”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,就是恭敬之心。 (1)一个人做到“孝”跟“弟”,就可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中国历史上,周朝八百载,凭的就是孝跟弟。泰伯、仲雍主动让位、周文王“晨昏定省”、周公折寿为兄祈福等 ,《大学》里面说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”他们“一家孝,一国就兴孝”。 他们的兄弟友弟传给了下一代子孙,他们的礼让带动了全国人民礼让,很多纷争的事自然就减少。上行下效,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。 (2)一个家庭有孝弟可以绵延几千年。中国历代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,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孙,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不衰,德风可以影响这么长久。 (3)一个人做到孝、弟,他会推己及人,“事诸父,如事父,事诸兄,如事兄”,他会恭敬对待别人父母、友爱别人兄弟,心中有仁慈,社会走向大同。
2、次谨信。 “谨”,谨言慎行,同时还要生活有规律。“信”,会意字,代表人言。孔老夫子说“人无信不立”,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,很难在社会立足。 孔老夫子的教诲重视四个学问: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是言语,第三个是政事,第四个是文学。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第二位,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,使用言语的频率最高,“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”,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,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。所以言语要学习,很重要。
3、泛爱众,而亲仁。 “泛爱众”,广泛的爱众人,即人际关系法,告诉我们如何跟人和乐相处。“而亲仁”,亲近仁德之人。“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”,你每天接触的都是有德行的人,就会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德行,同时也增长自己的智慧,下对正确的人生抉择;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党,每天自己的言语、行为都会愈来愈粗俗。
4、有余力,则学文。 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事的行为、德行都扎实的学好,还有空余的时间,就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,“学文”。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,文以明道,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,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,才把它留下来。所以“学文”还是看古圣先贤的文章比较保险,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,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的。
5、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。 《礼记.学记》中说: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”,这句话把教育的两大主轴抓到了。所以,要把孩子教好,一定要清楚,要长什么善,然后要防止甚至于要导正哪些过失,因为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。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对的习惯,我们要赶快把他挽救过来,什么时候挽救?当下!刻不容缓,因为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就是退。 当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时,我们要常常想原因在哪里。从今天开始,常常遇到事情的时候,就想,今天这个同事骂我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今天别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今天人家夫妻相处和乐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当我们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,那每天都在增长智慧。当我们找到原因,就能够对症下药,就很快的能把很多情况转成好的良性的发展。 当前,大部分孩子存在的缺点、原因及对策(也就是需要防止、导正的方面):缺点,比如:自私、懒惰、叛逆、顶撞父母、责任心不强、生活没规律…… (1)叛逆。原因:一是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圣贤教诲,没有孝心、恭敬心;二是父母没有好的榜样,说一套做一套,所以孩子没有恭敬心,对父母会有言语行为冒犯;三是外面大环境污染。对策:延续圣贤教诲,家长作则。 (2)自私。原因:从第一口菜夹给孩子吃、从第一个水果给孩子吃起,就埋下了“自私”的种子,孩子会觉得家里他最大、大家都必须为他服务、他就是“小皇帝、小公主”。对策: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。 当我们用好恶孩子就学到好恶,而不是学到情义、恩义。所以,我们要循天道而行,要演出孝道,启发孩子本善之心。从孝道开始、从处处替人着想开始,当孩子的榜样。 我们要提起对圣贤的信心,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,也还来得及教,因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其实都不是别人不能改变,都是自己先被自己击败,当自己都没有信心的时候,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来。
2013年1月25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